汉朝地图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 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 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南方的扩展。 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 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扩展资料: 汉朝疆域: 1、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 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 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 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 *** 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 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 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 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 *** 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 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 *** 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 同时, *** 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 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2、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 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东汉末年,地方多事。 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 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汉朝地图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北方疆域的开拓。 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 北边疆界达阴山以北。 置河西四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公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部,连同公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南方的扩展。公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 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 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扩展资料: 汉朝疆域: 1、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 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 ,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 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 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2、行政区划 州作为行政区,在西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 。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剡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 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汉朝
古代中国地图中,灰色部分是指什么
此图应该是大汉强盛时期的地图,全图应该是 图中灰色的部分都是归顺大汉的地方,可以说是附属国 汉朝面积最大是在公元前49年的汉宣帝末期到汉元帝初期达到2560万平方公里 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南北才完全摆脱匈奴的统治。汉朝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东)。都护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后来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降汉,郅支单于在公元前36年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附近被汉将陈汤所杀。此时汉朝领土最大。 汉朝领土面积:2560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继位后,在其前四十年(西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疆土。 1、北方疆域的开拓。西元前127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不仅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的北部,还收复了河南地,置朔方、五原2郡;云中、雁门2郡北界也得到恢复。后,卫青、霍去病在俨然山下,大破匈奴,诛伊稚邪与北洋,鲜卑利亚和匈奴地方至此被并入中国版图。北边疆界达北冰洋。 2、置河西4郡。西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击河西,匈奴休屠王降,设置酒泉郡。以后至西元前67年间陆续分置了张掖、敦煌、武威3郡,合称河西4郡,连同西元前81年在湟水流域设置的金城郡,又称河西5郡。 3、南方的扩展。西元前111年又平南越,以其地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象8郡。次年又跨海于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2郡。以上10郡包括今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较秦时更为扩展。 西元前138年东瓯王迫于闽越的威胁,举国内迁至江淮之间。西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又迁其民于江淮之间,后来又在今福建全省和浙江南部设置冶(今福建福州市)、回浦(今浙江临海东南)2县,属会稽郡。 4、西南7郡的设置。西元前135~前109年开西南夷,在夜郎、且兰、邛、筰、冉駹、白马氐、劳浸、靡莫、滇、昆明等部族地置犍为、牂柯、越雟、沈黎、汶山、武都、益州7郡,除了武都郡在今陕甘2省的嘉陵江上游外,其余6郡在今云贵和川边地区,西南界达到了今四川邛崃山和云南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带。 5、东北乐浪4郡的设置。西元前108年灭了由燕人卫满在朝鲜半岛上建立的卫氏朝鲜,以朝鲜及其附属国地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郡,把东北疆界推至朝鲜半岛中、北部,东至日本海,南抵汉城以北一带。此外,肃慎等族纷纷来降,东部边界直达白令海,堪察加一带。 6、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西域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域指今甘肃敦煌古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以东的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远至中亚或更远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西元前2世纪初,匈奴的势力已到了西域地区,控制了当地许多分散的小国。汉武帝时曾于西元前138、西元前119年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合乌孙、大月氏,以抗击匈奴。西元前102年又远征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获胜。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来贡。于是在敦煌至罗布泊之间设立交通亭站,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库尔勒)等处屯田。这时汉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乌孙以东犹在匈奴控制之下。至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天山南北才完全摆脱匈奴的统治。汉朝置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东)。都护辖区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乌孙、帕米尔地区的无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等。 汉宣帝时汉朝疆域空前辽阔:东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流球群岛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包括九州岛。北至北冰洋,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