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分享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生活百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长征》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事?
《长征》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事?
提示:

《长征》这本书讲了些什么事?

《长征》王树增每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 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 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 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第五章 山河苍茫-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和豫西的红25军,也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形势日益困难,被迫开始从根据地向外转移。 第6章  橘子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 1934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湘南与军阀何键等敌人展开战斗,轻松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 第七章 血漫湘江-1934年11月 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第八章 恭贺新年-1935年1月 乌江 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 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 残阳如血————1935年2月 遵义 1935年2月,红军主力先后打响了娄山关战役和第二次遵义战役。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

长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

长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长征》王树增每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 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 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 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第五章 山河苍茫-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和豫西的红25军,也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形势日益困难,被迫开始从根据地向外转移。第6章  橘子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 1934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湘南与军阀何键等敌人展开战斗,轻松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 第七章 血漫湘江-1934年11月 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第八章 恭贺新年-1935年1月 乌江 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 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 残阳如血————1935年2月 遵义 1935年2月,红军主力先后打响了娄山关战役和第二次遵义战役。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战连捷,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巴山蜀水。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挺进四川,红四方面军主动放弃川陕根据地,8万大军强渡嘉陵江转战到川西北地区。 第十二章 金沙水畔————1935年5月 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第十三章 喜极之泪————1935年6月 四川达维 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第十四章 黑暗时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 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第十五章 北斗高悬————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 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第十六章 天高云淡————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 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第十七章 北上北上————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 湘西的红二、六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也开始长征。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到达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失败,被迫接受北上的建议。 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1936年10月 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一、《长征》 作品注重对生动情节的描述,注重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和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渲染。还特别讲究挖掘与披露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作者将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的是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涵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 二、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虽然只有56个字,却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抑或对诗歌史而言,都是里程碑之作。这首《七律·长征》就诞生在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树增 参考资料:人民网-旋窝村:毛泽东《七律·长征》诞生地

长征推荐语
提示:

长征推荐语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为此,我们更有理由去读懂长征,去了解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的历史,去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大量描写长征的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可以说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里最有阅读价值的一本书。

关于长征的好词
提示:

关于长征的好词

长征诗词
1、《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7、《过草地》
张爱萍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8、《长征》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9、《七律》
乌兰夫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长征这首诗是谁所写?
提示:

长征这首诗是谁所写?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诗句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白话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白话文: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白话文: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文: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赏析: 1、《七律·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2、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属于什么诗
提示:

长征属于什么诗

《七律•长征》属于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二、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三、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