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全集的目录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全集(第1部 桃园三结义)》目录:一 不打不相识一纸募兵榜文,把原来不认识的刘备、关羽和张飞,聚集在一起。果真有缘千里来相会,若是缺乏进一步的互动,岂不是有缘无分,空欢喜一场?关羽因为看不惯张飞卖肉的架子太大,挺身为大家抱不平……二 内乱招外患朝廷由来已久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形成日愈恶化的内乱。何进位居大将军,又是何皇后的兄长,原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尽地利。却由于学识、经验都不足,居然听信袁绍的建议,把董卓召入京城。董卓如豺狼,朝廷内乱,招来更为可怕的外患……三 恶人怕得势恶人不得势,还不至于做出大坏事。恶人又得势,那就危害人群,扰乱社会。董卓废掉汉少帝,拥立汉献帝。从此入朝不拜,带剑上殿。又独揽朝政,欺压百姓。李肃引诱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更使得董卓没有顾虑,为所欲为……四 诳言害自己曹操一生,最后悔的事情,恐怕是杀害吕伯奢一家人之后,竟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算他并非真的这么想,而是骗人的诳语,也着实害了他自己。因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人生观,无论做出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将令人想起来就寒心,谁也不敢相信这样的人。五 团结是力量曹操高举义旗,向各州郡发布征讨董卓的檄文。招兵买马,并且推袁绍为盟主,与各地诸侯共同起兵匡扶汉室。把各路势力团结起来,显示出大力量。关羽温酒斩华雄,吕布也连斩数将。然而,张飞单挑吕布,却奋战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关羽见状,与张飞一起大战吕布,还是不分胜负。六 弱女挑重担一群以大丈夫自称的朝廷大臣,竟然拿董卓没有办法。把脑筋动到一个弱女子上面,利用食、色性也,来离间董卓和吕布,真是情何以堪!董卓和吕布,只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好色……七 全凭动脑筋弱小女子要承担大任,当然非常困难。没有一将一兵,也不能讲什么大道理。除了女人常用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之外,貂蝉所能运用的,恐怕只有动脑筋,想办法让董卓和吕布这两个大男人互相激烈地斗争……八 推不掉才要陶谦看见刘备仪表轩昂,言语豁达,愿意把徐州太守的职务,让给刘备。按理说刘备当时最需要的,便是立脚的地盘,应该衷心感谢地接受下来才对。但是他十分明白,“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致乱要”的道理,所以再三推辞。九 无用换有用孙坚当年意外获得玉玺,先得罪袁绍,后来又被荆州刘表追击。结果误中埋伏,死于乱箭。他的儿子孙策,同样骁勇善战。加入袁术阵营,打了好几场胜仗,却始终未获重用。孙策知道袁术对玉玺垂涎已久,便以玉玺作为抵押,向袁术借得士兵三千,战马五百。言明为父报仇,事成尽速归还。十 解斗不好斗吕布说他自己喜欢解斗,并不好斗,大家相信吗?曹操表面上奏明天子封刘备为徐州牧,暗地里命令刘备诛杀吕布。张飞心直口快,把这个秘密揭开了。彼此明白曹操的离间计,反而不生误会。曹操再暗中向袁术通报,说刘备想吞并南郡,激怒他去打刘备。另一方面却命令刘备征讨袁术十一 人头也能借现代人借人头,不过是借用某人的名义。当然也有找人顶罪,因而坐牢或逃亡的。像曹操那样,向活人借用人头的案例,实在很难想象。宛城之战,曹操借用张绣的婶娘,结果害死大将典韦。借用王粮官的人头,引起郭嘉的心惊胆跳,很可能也因此而早逝……十二 内鬼通外神郭嘉身为曹操的谋士,向曹操提出各种建议,只要是正当的,都是善尽职责的表现。曹操对郭嘉言听计从,并且十分赏识,也是由于郭嘉历来的表现,令他感动。陈登原本是陶谦的部属,心向刘备而看不起吕布。趁着到曹操充当使者的机会,大肆攻击吕布……十三 不义必自毙…吕布武艺高强,却由于随便拜义父,被张飞讥讽为三姓(吕、丁、董)家奴。曹操求才若渴,也知道吕布是不可多得的猛将:却担心丁原、董卓的故事,有一天会在他的身上再度演出。假意征求刘备的意见,等于借用刘备的手杀掉吕布。忠义之士,固然厌恶不忠不义的小人……十四 有人捧才好刘备在曹操的引见之下,见到汉献帝。叔侄见面,肯定了皇叔的身份。献帝把他当做救他的亲人,对他十分礼遇。曹操对刘备则早有戒心,所以暗中派人监视他的活动。听说刘备种菜,觉得很奇怪……十五 痛骂能治病刘备借口打袁术,自请出征。曹操给他五万兵马,可见再灵光的人,有时候也很糊涂。不久就心生后悔,修书车胄,要他设法除掉刘备。这才引起袁绍和曹操的战争,果真是牵一发动全身,彼此息息相关……十六 降汉不降曹要关羽投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要不是张辽和他有一段交情,谁都劝不动他。张辽的沟通技巧很好,并没有开门见山,就说要来劝降。他站在关羽的立场,诉说如果战死,有三大罪状。引起了关羽的注意,这才听得进去……十七 来去要光明关羽一生的行动,无不光明磊落。就算和曹操交往,也要求来得清楚,去得明白。做人能够来去都光明,当然很坦然。关羽留给后人最大的教训,便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人千万不能够忘本、忘旧。把曹操送的新战袍穿在身上,仍旧把刘备赠送的旧袍披在外面……十八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通俗俚语。现代人说起来似乎轻松,当时关羽却是千辛万苦。若不是坚定的决心和高超的武艺,恐怕完成不了这样艰难的任务。要不是胡班的父亲好意接待,又写了一封家书,胡班即使惊叹关羽为天人,也未必就会牺牲自己来帮助关羽脱险……十九 兄弟喜重聚张飞原本是有钱人,为了理想,捐出钱财追随刘备和关羽。被曹操打得兄弟失散,他又发挥经营的本事,把古城弄得声势浩大。听说关羽投降曹操,气得不许众人提起关羽的名字……二十父子同命运孙坚和孙策,同样武艺高强,也都喜欢单骑出游。孙坚在岘山为黄祖的军士所刺,英年早逝。孙策为许贡的手下所杀,才不过二十六岁。父子同一命运,难道是天意?我们认为这种事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二十一 最怕用错人袁绍出身世家,一表人才,却是个十足的草包。他身为七十万大军的统帅,却常常把好人看成坏人,却将坏人当做好人,实在是害己又害人。田丰一番好意,被他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打入死牢……二十二 少数胜大军官渡之战,曹操以寡胜众,结束了北方诸侯的纷争,实现了统一北方的计划。曹操的领导才能,固然胜过袁绍。而袁绍不听从谋士的良好计策,更是自招败亡的主要因素。曹操以七万人迎战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在乌巢烧粮的关键战役中,证实了“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的道理…………第二部 诸葛亮下山二十三 英才何早逝二十四 跃马过檀溪二十五 良才慎择主二十六 走马荐诸葛二十七 无三不成礼二十八 初次显身手二十九 携民共渡江三十 读死书无用三十一 善用激将法三十二 容不得奇才三十三 死也不认错三十四 借比做还快三十五 两下都情愿三十六 高人来献计三十七 当面勿顶撞三十八 巧计借东风三十九 骄亢者必败四十 趁机占地盘四十一 英雄惜英雄四十二 巧施关人计四十三 岳母看女婿四十四 能放也能收第二部 诸葛亮下山二十三 英才何早逝二十四 跃马过檀溪二十五 良才慎择主二十六 走马荐诸葛二十七 无三不成礼二十八 初次显身手二十九 携民共渡江三十 读死书无用三十一 善用激将法三十二 容不得奇才三十三 死也不认错三十四 借比做还快三十五 两下都情愿三十六 高人来献计三十七 当面勿顶撞三十八 巧计借东风三十九 骄亢者必败四十 趁机占地盘四十一 英雄惜英雄四十二 巧施关人计四十三 岳母看女婿四十四 能放也能收第四部 三国归一统六十七 七擒又七纵六十八 坚决要北伐六十九 老年慎择徒七十 复出声势大七十一 空城计退敌七十二 要拿亲自去七十三 高人善斗智七十四 装神也吓人七十五 不折也不挠七十六 大雨能熄火七十七 死后能杀人七十八 诈病蒙实情七十九 富不过三代八十 父子一样精八十一 司马昭之心八十二 良师有继承八十三 兔死走狗烹八十四 天下归一统八十五 三国人物八十六 三国之道四十四 能放也能收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的图书目录
前言1.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2.怎样读《三国演义》才有用?3.《三国演义》可以分成那四大阶段?第一部 桃园三结义1.为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而合久必分呢?2.黄巾起义,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3.大青蛇、冰雹、地震、海水倒灌,代表什么意义?4.不贤无能的人,怎么可以当皇帝害百姓呢?5.刘备为什么要和关羽、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呢?6.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什么脍炙人口,传为美谈?7.刘备领军大胜黄巾贼,有什么重要的启示?8.曹操为什么一开始就备受注目?9. 刘、关、张三人救了董卓,为什么惹得张飞十分生气?10.黄巾余党想要投降,官府为什么不肯接受?11.孙坚和刘备都破贼有功,为什么结果不一样?12.张飞怒鞭督邮,对刘备、关羽有什么影响?13.何进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把握不住?14.董卓一见面就想立陈留王为皇帝,这是为什么?15.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是什么道理?16.曹操错杀吕伯奢全家,对他有什么影响?17.曹操杀害无辜,不仁不义,为什么还逃得掉?18.李典、夏侯兄弟,为什么来投曹操?19.曹操为什么推举袁绍担任盟主?20.关羽温酒斩华雄,有什么重大的意义?21.三英战吕布,有什么重要的启示?22.孙坚为什么为玉玺发重誓?23.赵云看上刘备,是不是善于择主呢?24.王允巧使美人计,为什么这么有效?25.董卓被杀在受禅台前,是什么道理?26.吕布为什么杀李儒?蔡邕为什么哭董卓?27.李肃、王允有功,为什么也会被杀?28.马家马为什么举义勤王?29.曹操的父亲为什么被杀?他如何报仇?30.孔融为什么出兵救陶谦?又牵动刘备?31.孔融和陈登,与刘备意气相投,但为什么不会在一起?32.孙策为什么以玉玺为典当,向袁术借兵?33.袁术为什么对玉玺有这么大的兴趣,结果如何?34.孙策为什么一定要收复太史慈?效果如何?35.敌人有时候也是救星,这是什么意思?36.刘备最不相信曹操,为什么投靠曹操?37.曹操自己违反纪律,为什么割发代首?38.吕布武艺高强,为什么死得那么可怜?39.吕布早死,有什么重要的启示?40.陈宫为什么不向曹操求情?他不是救过曹操吗?41.刘备在后园种菜,有什么用意?42.刘备逃离曹操,又投靠袁绍,这是为什么?43.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曹操为什么答应?44.曹操为什么重赏关羽?效果如何?45.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什么?46.古城刘、关、张久别重逢,有什么重大的启示?47.孙策为什么和孙坚一样早死?高见如何?48.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所遭遇的困难是什么?49.官渡大战曹操以寡敌众,大败袁绍,是什么道理?50.袁绍生前不立继承人,引起内斗,后果如何?51.郭嘉神算,自己却不幸早死,有什么启示?52.刘表为什么誓杀刘备?他不是十分敬重刘备吗?53.刘备为什么投靠刘表?的驴马从哪里来?54.为什么桃园三结义阶段,天下以关羽为重心呢?55.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些什么?第二部 诸葛亮下山1.刘备骑的驴马,一跃三丈高,可能吗?2.刘备为什么那么相信水镜先生,产生什么后果?3.刘备跃马过檀溪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4.刘备恳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水镜为什么不肯?5.徐庶为什么急于求成?难道他真的不认识刘备吗?6.单福初露身手,便大败曹军,有什么重要启示?7.高明如徐庶,为什么看不出徐母的书信是做的?8.徐庶走马荐孔明,有什么特殊的用意?9.徐庶事母至孝,却间接害了母亲,怎么办?10.徐庶像一阵风,来了就走,给我们什么启示?11.刘备欲往隆中拜访孔明,水镜如何反应?12.三顾茅庐,为什么传为千古美谈?13.隆中决策定三分,有什么重大的启示?14.孔明的隆中对策,主要内容为何?后果如何?15.孔明决定下山,对家人的交代,有什么用意?16.孔明下山的第一次表现,主要是什么?17.孙权为什么要破黄祖?刘表的反应如何?18.孔明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表现得如何?19.刘表死后,为什么一片混乱?20.曹操为什么杀孔融?他的儿子有什么反应?21.孔明劝刘备取荆州,刘备为什么不要?22.刘表托孤于刘备,结果如此,刘备难道没有办法吗?23.曹操为什么派徐庶招降刘备?难道不怕他不返回?24.刘备为什么带领军民同行?不怕曹军追击吗?25.赵子龙单骑救阿斗,有什么重要的启示?26.曹操百万雄师下江南,孙权的反应如何?27.鲁肃为什么那样重视孔明?有什么用意?28.蒋干自告奋勇,要劝周瑜投降,合适吗?29.蒋干在群英会上被周瑜戏弄,为什么还偷假情报?30.曹操平日诡计多端,为什么也会上假情报的当?31.曹操为什么杀蔡瑁、张允?杀后怎样表示?32.孔明借箭,代表什么意义?33.黄盖年迈,甘愿行苦肉计,有什么重大的启示?34.庞统献连环计,曹操为什么深信不疑?35.曹操对酒当歌,出现一些不吉词句,有什么启示?36.刘馥对曹操提出批评,是不是合适?37.诸葛亮七星坛祭风,真的有这种可能吗?38.赤壁之战,对刘备为什么如此重要?39.曹操自以为得志,却遭惨败,这是为什么?40.曹操赤壁惨败,是不是一种宿命呢?41.周瑜要杀孔明,为什么几次都不能如愿?42.孔明点将,为什么对关羽全不理会?43.孔明果真算准曹操的逃亡路径?有这么厉害?44.曹操兵败逃难,为什么还嘲笑周瑜、孔明?45.关羽在华容道上,应不应该放走曹操?46.孙刘联合抗曹,大败曹军,引起什么样的问题?47.刘备得荆州,有什么重要的措施?48.赵范想施美人计,赵云为什么不为所动?49.关羽为什么义释黄忠?孔明却要杀魏延?50.太史慈早死,对孙权有什么启示?51.刘备怎么那样幸运,得到关羽和孔明的支持?52.水镜集团,为什么忽然浮现,为什么启示?53.水镜集团,为什么时隐时现,令人摸不着头脑?54.为什么孔明下山之后,天下以孔明为重心呢?55.孔明下山的前后,有什么重大的差异?第三部 大意失荆州1.公子刘琦病故,鲁肃来讨荆州,结果如何?2.孙权为什么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后果如何?3.刘备为什么剁石背誓破曹兴汉,却又不回荆州?4.孙权为什么要杀刘备?他不是妹夫吗?5.刘孙联姻,其真相如何?有什么启示?6.曹操大宴铜雀台,是什么道理?7.诸葛亮为什么要三气周瑜?8.大家都怪孔明气死周瑜,为什么孔明还敢去吊祭?9.我们从周瑜身上,可以获得什么启示?10.孙权为什么一方面表刘备为荆州牧,一方面又来讨荆州?11.庞统为什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12.现代庞统,最好怎么表现才合理?13.马超为什么兴兵雪恨?曹操如何应对?14.许褚为什么裸衣斗马超?结果如何?15.益州刘璋为什么害怕张鲁来攻?后果如何?16.张松和法正,为什么同心协助刘备?17.刘璋请刘备入川,却又怀疑刘备,这是为什么?18.张松和法正,都是刘璋的叛逆,为什么结果不同?19.孙夫人为什么带阿斗回江东?赵云做了些什么?20.曹操为什么隐诛荀彧?有什么后果?21.庞统帮刘备杀刘璋,夺益州,刘备为什么不依?22.庞统和孔明齐名,却不幸早死,是什么道理?23.孔明痛哭庞统,是不是已经有不祥的预感?24.隆中对策是否求三国鼎立?孔明为何离开荆州?25.孔明为什么猜测刘备的心意,要关羽镇守荆州?26.孔明为什么猜测刘备要关羽镇守荆州?27.张飞为什么义释严颜?他不是忍耐不得吗?28.关羽为什么要找马超比武?又为什么停止?29.刘璋投降,刘备自饮益州牧,有什么用意?30.关羽承担重责大任,为什么要单刀赴会?31.曹操为什么要杀伏皇后?后果如何?32.曹操为什么要平定汉中?33.刘备归还荆州三郡,孙权有什么反应?34.献帝为什么册立曹操为魏王?世子为谁?35.左慈为什么掷杯戏曹操?用意何在?36.张飞本爱喝酒闹事,孔明为什么还送好酒给他?37.杨修猜中夜间的号令,曹操为什么杀他?38.孔明要推尊刘备为帝,刘备为什么只称汉中王?39.刘备封五虎将,关羽不肯受印,是什么道理?40.关羽斩庞德,有什么特别启示?41.关羽刮骨疗毒,曹操的反应如何?42.吕蒙采用什么策略,来突破关羽的心防?43.吕蒙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这样厉害?44.吕蒙怎样偷袭荆州?关羽何以败走枣城?45.关羽在三国人物中,受到后世最高的尊敬,有什么重大的启示?46.关公为什么显圣?后来又怎样演变?47.曹操一生假仁假义,临终还杀死华佗,是何道理?48.曹操临终,并没有堂皇的遗嘱,是什么用意?49.曹操的一生,好像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是不是?50.曹操一生,对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51.曹丕、曹植为何兄弟相争?结果如何?52.刘备为什么斩刘封,他不是刘备的养子吗?53.关羽失荆州之时,孔明在做什么?他为何反对东征?54.孔明怎样规劝刘备,刘备为什么听不入耳?55.大意失荆州,带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第四部 三国归一统1.刘备自立为帝,算不算篡位?2.张飞为什么出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孙权为什么降魏?他不是不愿受制于人吗?4.刘备不顾一切,坚决伐吴,给我们什么启示?5.刘备东征,为什么败得那么惨?6.陆逊靠忍辱功获胜,给我们什么启示?7.陆逊打败刘备,赶快撤兵言好,为的是什么?8.刘备不回成都,却驻军永安,是什么道理?9.刘备临终托孤,有什么特别的意义?10.刘备为什么要托孤?难道没有其他的方法吗?11.刘备一生,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什么?12.刘禅继位,孔明如何辅佐?彼此配合得好吗?13.刘备驾崩,曹丕和孙权有什么反应?14.孔明辅佐刘禅,他的政绩如何?15.孔明为什么要兴师征伐南蛮?结果如何?16.曹丕在位只有七年,给我们什么启示?17.司马懿为什么上表乞守西凉等处?后果如何?18.孔明北伐,为什么要上出师表?有什么用意?19.姜维为什么投降?孔明为什么说吾愿足矣?20.司马懿为什么复出?曹叡不是不相信他吗?21.孔明为什么不救孟达,却让他战死?22.司马懿出关,孔明如何应付?为何起用马谡?23.马谡失街亭,是什么道理?不是安排得很妥当吗?24.孔明的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识不破,后果如何?25.孔明为什么挥泪斩马谡?他不是很赏识马谡吗?26.刘禅对孔明自请免去丞相之职,如何处置?27.赵云病故,孔明跌足而哭,这是为什么?28.赵云的一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29.孔明为什么再上出师表?刘禅如何回应?30.曹真为什么要抢功?他怎样对抗孔明?31.孙权见魏蜀交战,有什么反应?32.曹叡为什么拜司马懿为大都督?曹真如将如何?33.对于司马懿的不怒功夫,孔明如何应对?34.孔明怎样气死曹真?司马懿岂不是从中得利?35.刘禅为什么召孔明回成都?是谁在搞鬼呢?36.魏延怎么能杀死张郃?他不是打不过张郃吗?37.张郃一生的遭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38.孔明为什么制作木牛流马?后果如何?39.孔明送妇人衣服给司马懿,效果如何?40.同样面对孔明,司马懿为什么比周瑜高明?41.孔明为什么作法延长阳寿?结果如何?42.孔明一生,给我们哪些重大的启示?43.孔明死后,各方面有什么反应?44.孔明为什么预先嘱咐杨仪杀魏延?后果如何?45.曹叡如何托孤?由何人继任皇帝?46.司马懿病死,如何交代后事?47.孙权病死,由孙亮继位,各方如何看待?48.孙权一生,带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49.司马师为什么废曹芳立曹耄?后果如何?50.邓艾与钟会为什么要争功?结果如何?51.姜维得到孔明秘传,为什么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52.阿斗不费吹灰之力,便笑死司昭,这一招如何?53.司马炎为什么篡位?他怎样一统天下?54.孙皓为什么投降司马炎?55.三国最后如何结局?曹操、刘备、孙权地下有知,感想如何?结 语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