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旧约有哪几本书?
- 2,大卫鲍森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一书
- 3,大卫鲍森牧师生平简介
- 4,大卫·鲍森的生平
- 5,文学的概念
- 6,什么是文学啊
- 7,上帝创造母亲时 阅读答案
- 8,《上帝创造母亲时》阅读答案
- 9,我怎么看不懂圣经,怎么办?
1,旧约有哪几本书?

旧约是基督教对《圣经》前一部分的常用称呼,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 。后一部分称为新约。《圣经》旧约部分原是犹太教主要经籍《塔纳赫》,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集。 简介 从摩西(梅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被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纳为《圣经》的前一部分,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 不同的基督教派别所承认的《圣经》旧约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认46卷;东正教版本承认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认39卷。 《旧约圣经》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经(梅瑟五经,又称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和先知书四部分。旧约圣经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写成及被辑录成书,在基督教看来与耶稣诞生后成书的《圣经》新约部分相承。 它的内容主线是讲上帝(天主)与其子民希伯来人(犹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其中两个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产生影响 《基督宗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希伯来圣经一致,但编排有所不同。主要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大先知书、小先知书等, 在世界文明史上,犹太教对公元前后崛起的基督教的形成,以及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上产生的伊斯兰教,都有重大影响。犹太教对基督教的影响极其深刻,特别是在道德观和历史观方面,而这两方面是构成基督教的主体部分。基督教原封不动把犹太教的经典接收下来,收入《圣经》。 《圣经》由两部分组成: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就是犹太教的经典,即上帝与犹太人所订之约;新约即上帝籍耶稣与信徒重新立约。基督教的救世主耶稣就是一个犹太人,从某种意义说,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种发展形式。 而在公元7世纪以前的阿拉伯半岛,犹太人和基督教相当流行,他们都信奉和宗拜一个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主神。他们的教义和经典对伊斯兰教影响很大,这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约
2,大卫鲍森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一书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问题的本身存在问题,故此不能回答。人的得救不能用多少次来说,只能说得没得生命,会不会得救(就是信的人有得救的可能{太7:21},但不信的人决不可能)。打个比方来说,你问:一个男人什么时候肚子大起来生孩子?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存在问题,所以是不能回答的。因为他没有一个时候能肚子大起来生孩子。注意这个问题,不是问能不能,是问什么时候。所以不能回答。 我不知道加尔文为什么会这样说(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但《圣经》的教导绝不是这样的。举一个地方的圣经,{来5:8 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5:9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是有条件的,此处说的是根源,不是得救的问题。 希望以后的年轻弟兄姊妹要好好想想,不要别人怎么说就和别人说,要在《圣经》上多下功夫
3,大卫鲍森牧师生平简介
大卫·鲍森(J.David Pawson)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圣经释经家、神学家、牧师,1930年出生,主要著作有《Christianity Explained》等。 大卫·鲍森的家族世代以务农与传道为本。大卫·鲍森的童年在英格兰北部度过,幼年想成为一位农民。 但当他在达拉谟大学取得农学学士学位后,他感觉到上帝呼召他成为全职的传道人。他之后攻读了剑桥大学卫斯理学院神学硕士学位,随后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随军牧师,在亚丁服役。 在离开皇家空军以后,大卫·鲍森成为一位卫理公会派牧师,但他反对给婴儿受洗,并在洗礼的问题上与卫理公会派产生冲突。之后他离开卫理公会,成为白金汉郡黄金山浸信会教堂的牧师。 随后受邀至吉尔福德浸信会教堂,并协助建立Millmead中心。作为一名释经牧师,大卫·鲍森在福音派与灵恩派信徒中都享有盛誉。 他在此录制的讲道录音原先是为教会中年老多病、无法来教堂礼拜的信徒所准备,之后却风靡全球,而Millmead中心也成为英国最大的浸信会之一。 1979年,大卫·鲍森离开Millmead中心,开始了全球巡回释经讲道。 扩展资料: 大卫·鲍森的观点: 1、救恩观 大卫·鲍森认为,世人要得救,不能仅通过悔罪祷告,并反对福音派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观点。他强调必须持守信心,严格按照圣经教导行事。 在“因信得救”教义的基础上,并综合了悔罪的自由、福音的信仰、受洗的仪式、圣灵的降临这些观点,大卫·鲍森认为基督徒要获得重生,进入神的国度,必须完成四个步骤:向神悔罪、信靠耶稣、领受洗礼、接受圣灵。 大卫·鲍森进一步指出,接受圣灵独立于向神悔罪、信靠耶稣、领受洗礼之外,接受圣灵的前提在于领受圣灵的洗礼。 这不同于福音派认为的只要信靠主,就能自动接受圣灵,以及灵恩派认为的接受圣灵与领受洗礼是两种目的不同的经历。 2、灵恩观 大卫·鲍森对于福音派与灵恩派的观点既有批判,也有调和。他呼吁两派停止纷争,主张双方争议的属灵恩赐是赐给教会,但恩赐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圣经原义的根基之上,因此双方应该互相学习,这样才能同得益处。
4,大卫·鲍森的生平
他的家族世代以务农与传道为本。先祖约翰·鲍森是英国卫理公会派教徒约翰·卫斯理的朋友及追随者。大卫·鲍森的父亲西塞尔·鲍森是达拉谟大学的农学系领头人以及当地卫理公会的副会长 。大卫·鲍森的童年在英格兰北部度过,幼年想成为一位农民。但当他在达拉谟大学取得农学学士学位后,他感觉到上帝呼召他成为全职的传道人。他之后攻读了剑桥大学卫斯理学院神学硕士学位,随后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的随军牧师,在亚丁服役。在离开皇家空军以后,大卫·鲍森成为一位卫理公会派牧师,但他反对给婴儿受洗,并在洗礼的问题上与卫理公会派产生冲突。之后他离开卫理公会,成为白金汉郡黄金山浸信会教堂的牧师。随后受邀至吉尔福德浸信会教堂,并协助建立Millmead中心。作为一名释经牧师,大卫·鲍森在福音派与灵恩派信徒中都享有盛誉。他在此录制的讲道录音原先是为教会中年老多病、无法来教堂礼拜的信徒所准备,之后却风靡全球,而Millmead中心也成为英国最大的浸信会之一。1979年,大卫·鲍森离开Millmead中心,开始了全球巡回释经讲道。2010年,大卫·鲍森在台北讲道 。
5,文学的概念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6,什么是文学啊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 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扩展资料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
7,上帝创造母亲时 阅读答案
(注:我的答案虽和另一位作者的答案差不多,但决不相同!)
这篇短文的主旨在于写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一句话“我并没有赋予她这么多功能”。这句话是上帝在于天使谈论母亲的眼泪时所说的,表明上帝的意思是说,他并没有赋予母亲眼泪,母亲的眼泪是母亲自己创造的。
母亲为什么要创造眼泪?
这很明显,因为母亲要作太多的事了,而这些事如天使说的,母亲承受不了。而泪水就要去分担这些事与情感,于是泪水就有了很多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这样写的含义就是在凸显一个问题“为什么母亲要承担这么多?”文中一直没有提到,但如文中上帝所说:“我感到我正在创造一件十分接近我自己的模型”所以母亲十分接近上帝,所以母亲也有博大的爱,但对于母亲来说,那就是母爱。由这点进而让读者反思是否对母亲有哪些愧疚。
8,《上帝创造母亲时》阅读答案
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
4、往返答清楚“足或枝”的对“蛇或枝”的作用。
求同——中规中矩
提纲挈领。
举一反三
1998年高考语文卷
——以《外国小说赏析》为纲
有的放矢
【答案】 ①照应前文。
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入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
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入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场景:场景的功能 风景的作用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
突出了……,表现了……
4、从语言情感色彩观;
例3
22 .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
22 .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4、分析小说对人物入行描写的详细方法及其作用。
关注小说的话题板块
1、从作者背景观;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思考(1)
区别高二的小说教学(不以文本为抓手)
——与《祝福》中我的形象的比较
张绪佑
[答案]
二要掌握概括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3、从情节发展看;
通过描……。
表达了(赞扬了、鞭挞了、批判了、揭示了等)……
例4
求同——中规中矩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力的品味
长城 鲍昌
——强调个性、不离共性
提纲挈领
3、营造气氛、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17、结合作品。
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看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思考(2)
象。
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
例11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
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点加以探究。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结合全文主题。
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例1
——散文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词)(2分)
3、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写作时运用了的手法。
融会贯通
人物——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与必修教材
艺术魅力的领悟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思考(2)
[答案]
日月行色 杨闻宇
20.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例12
积累——厚积薄发
2009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
[答案]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看开朗,心直口快;企图逃避法律。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提纲挈领
例5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思考(3)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场景:场景的功能 风景的作用
叙述人称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常见题型: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不超过10个字)(2分)
情节——关注细节
雁阵
用零碎时间
情节——关注细节
情节——关注细节
1、衬托——对事件起衬托作用(正衬、反衬)
(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
展开情节;第二次。
渲染气氛。
转换情节。
融会贯通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
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 体会);
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求同——中规中矩
21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04年北京春季卷)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人物性格分析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20.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详细描写,分点说明)
例10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2、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体现的内涵。
[答案]①鲍勃值得同情。
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
因为他是通缉犯;③吉米忠于职守。
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入行探究,即可根据看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充分酌情给分。
(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
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⑵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外国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阅读比较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
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描写方法
吟 风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2、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008高考语文卷(江苏卷)
用第一人称叙述别人的故事(贯穿全文的线索)
人物——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例1
思考(3)
与其他省外国小说阅读题比较
3、引导人物出场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侯银匠》汪曾祺
提纲挈领
8个话题: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
以《外国小说赏析》为纲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以《外国小说赏析》为纲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场景的作用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例9
特点:真实、亲切。
便于抒情。
限于叙述人所见所闻。
与中国小说
风景的意义
落实——追本溯原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思考(3)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4分)
叙述:叙述人称
人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主题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答案]
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思考(3)
读微型小说
7.对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
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
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
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③景中融情。
场景描写融渗透了“我”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3个要素: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有的放矢
与课文
3个要素:
叙述人称
例2
例1
例1
讨
巧练—— 精选精讲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与课文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答案]
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略)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与中国小说
区别高二的小说教学
2、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调节节奏和舒缓情
环境描写题
常见题型: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
请作详细说明。
并分析其作用。(4分)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
讲到位
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⑵ 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揭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结构、情感、虚构。
以小说的基本特征为纲
杭州二中 陈婕
15.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小说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环境描写题的答题步骤
泰山之恩 蔡家园
象与作用。(6分)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
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07年浙江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的发掘
2008高考语文卷(08江西卷)
8个话题: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价
思考(1)
有的放矢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4.作品形象的欣赏。
作品内涵的赏析。
作品
求同——中规中矩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规范答题步骤
思考(1)
例1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
不支持。
知道父亲的行动后。
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
永遥别往返来。”对于父亲的举动。
她觉得羞辱。但对父亲。
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
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2、前后照应;
规范练
例9
5、作为象征
5、起线索作用。
概括答题规律
提纲挈领
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
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
正面描写侯菊。
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
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
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
意味深长。
景物: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
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3个要素
20.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咎由自取;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观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点加以探究。
思考(2)
叙述人称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例8
积累——厚积薄发
主题:主题观的演变※(多元、多义)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例9
2008高考语文卷(福建卷)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落实——追本溯原
注重:外国小说中人物更多“圆形人物”。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人物——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答案]
思考(3)
6、揭示或深化主旨。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答案]
知小说主题
——表现手法、结构安排、主题情感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2004年高考语文卷(北京春季)
1、回答清楚“足或枝”的内容。
日月行色 杨闻宇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
2009年杭州市高三统测卷
共性与个性
话题:场景
雁阵
高三复习专题
18.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人物评传
雁阵
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
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
以银杏状风。
突出风的形象。
示乌米的性格;
例6
5、从整体倾向观。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上帝创造母亲时
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落实——追本溯原
叙述:速度控制※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运用……方法。
通过……表现了他……性格(思想品质)。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衬托
2004年高考语文卷(北京春季)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
场景:场景的功能 风景的作用
研究浙江高考外国小说阅读题
常见试题的答题规律
19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3个要素:
○1重视友情。
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人物——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2、从人物特征观;
例7
关注小说的话题板块(8个话题)
托马斯·沃特曼
作用:①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尖锐。②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
反映了狗娃的醒悟即人性的复苏。
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答案]
课件下载:
例2
借助其他的人、事、物来表达和表现——“画蛇添足、节外生枝型”。
例5
把握外国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的脉搏
绪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22.这篇散文中。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
3.⑴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2009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指导及课件
雁阵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日月行色 杨闻宇
例1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外国小说·小说·现代文阅读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08高考散文阅读“画蛇添足、节外生枝”题扫描和探析》
18.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
请从两个方面
4、揭示人物性格
外国小说·小说·现代文阅读
萧乾
思考(1)
区别高二的小说教学
有的放矢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2007年高考语文(湖北卷)
情节结构
⑴ 忧怨中充满希望
略
常见试题的答题规律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例2
——以《外国小说赏析》为纲
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
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例6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叙述:叙述人称
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熟悉。
③揭示环境描写的作用——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例9
不求多
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融会贯通
21 .“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人物性格分析答题规律
例2
1、给全篇“定调”
16.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
选一点入行分析。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心灰意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河的第三条岸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
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
有人说他咎由自取;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提纲挈领。
举一反三
情节——关注细节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2004年高考语文卷北京春季)
与其他体裁的阅读
8个话题: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2009年杭州市高三统测卷(一模)
1.作品结构的分析。
作品主题的概括
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
敬请指导,谢谢!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意气消沉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5、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结合文章作答。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例1
落实——追本溯原
[答案](1)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
16 .请就本文的写法特点,选一点进行分析。
落实——追本溯原
http://bbs.3hj.cn/attachment.php?aid=88684&k=d13c3 56f0fda97b2e062a01e3a9a3583&t=1236136420&ck=cf9b280 a&sid=0e55y9D66D5GeczpFacBKorSuOtOdYt4p4YDe0pK0kGbX s0
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答案】“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
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一语道破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化解了矛盾冲突。
②分层写景。
远近高低结合。
《上帝创造母亲时》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②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及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学会变式处理
有的放矢
关注小说的话题板块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更多: 外国小说下载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5-5 -4-4 -3-3 -2-2 -1-1 00 11 22 33 44 55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我也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图文资讯类似神墓的小
9,我怎么看不懂圣经,怎么办?
用下面的话语,祷告,宣告,帮你明白《圣经》认识真理,被真理的圣灵充满。愿神赐福与你! 【路24:45】于是耶稣开我们的心窍,使我们能明白圣经, 【约16:13】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我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我们。 【约壹2:27】我们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我们心里,并不用人教训我们,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我们。 【约壹5:3】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加5:18】我们若被圣灵引导,就不在律法以下。 【路12:32】不要惧怕,因为我们的父乐意把国赐给我们。 【徒2:4】我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徒4:31】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我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 【徒11:24】我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徒13:52】我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赛11:2-3】耶和华的灵必住在我身上,就是使我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我必以敬畏耶和华为乐,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 【出31:3】耶和华也以他的灵充满了我,使我有智慧,有聪明,有知识,能作各样的工, 【撒下23:2】“耶和华的灵借着我说,他的话在我口中。 【哈2:14】认识耶和华荣耀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 【约3:34】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我,是没有限量的。 【歌1:4】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王带我进了内室。我们必因你欢喜快乐;我们要称赞你的爱情,胜似称赞美酒。他们爱你是理所当然的! 【可10:27】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 【可9:23】耶稣对我说:“我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腓4:13】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诗55:22】我要把我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我,他永不叫义人动摇。 【彼前5:7】我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我们。 【耶33:3】‘我求告神,神就应允我,并将我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我。’ 【林前2:12】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